运动性猝死的预防措施
运动性猝死的预防措施,上班族工作繁忙,很多人都会在夜幕降临以后开始锻炼。但是很多人发现运动性猝死发生的概率比较多的就是在夜晚,下面来看看运动性猝死的预防措施
运动性猝死是指在运动过程中或运动后6小时内即刻出现症状,发生的非创伤性意外死亡。主要是由于过量的运动而导致的死亡,但运动性猝死并不是由单一原因所导致的,而是由运动和潜在的心脏病共同引起的致死性心律失常所致。
运动性猝死多见心源性猝死类型,人在运动后,心跳加速可导致心舒张期缩短、血液流入冠状动脉的时间变短,容易导致冠状动脉痉挛而引发猝死。因此人在运动过程中,一定要加强预防,避免出现此种情况。
运动性猝死的急救措施
1、当身边有人出现猝死情况后,在场的人要立即进行抢救。首先要判断患者的意识和呼吸,如果患者无意识、无呼吸或呈濒死叹息样呼吸,应立刻拨打120。
2、在等待120过程中应进行心脏急救措施,将一只手的掌根放在患者胸部的中央,将另一只手的掌根置于第一只手上。按压时双肘须伸直,垂直向下用力按压。心脏按压后还应在开放气道的前提下进行口对口等人工呼吸,并等待救护车的到来。
运动性猝死的预防措施
1、参加运动或比赛前应进行严格体格检查,患有心脏疾病的患者应注意避免剧烈的运动。
2、密切观察运动时出现的各种症状,若运动中发生晕厥、心绞痛、胸闷、胸部压迫感、眩晕、头痛、极度疲乏等,应及时停止运动,调整状态。
如何预防运动性猝死的发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运动前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健康状况,进行体检以及早识别潜在的高危因素,其中高危人群如家族中有心脏病史、脑血管意外病史或猝死病史,本人有心脏疾病史、晕厥病史、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或冠心病家族史的要特别小心。
2、参加较强运动之前一定要经过严格体检,例如未经过严格体检和没有训练基础的人不应该参加长时间或高强度的比赛活动。定期体检非常重要,特别是心血管系统
对于运动员来说,在参加剧烈运动或比赛前更是如此,同时要加强运动现场的医务监督。对运动员的体检要更加严格,包括心脏负荷试验、超声心动图检查、负荷心肌核素灌注显像、脑血管造影等。
3、能最大程度上避免运动性猝死的途径是定期动态体检,心肺运动试验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心肺运动试验通过在运动中对受试者的血压、心电图、经皮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潮气量、氧耗量等生理参数的实时连续监测,分析心肺等系统的`最大储备功能,可早期发现这些器官潜在的病变,从而预测运动风险。
4、运动时要控制好靶心率。靶心率又叫"运动中适宜心率",也就是在运动中用来衡量运动强度的一个标准。当人们在靶心率范围内进行运动时,既能收到最佳的锻炼效果,同时也能保证锻炼的安全性。
非运动员运动时的靶心率应控制在最高心率=(170-年龄)×85%最佳,而心血管病患者的运动靶心率则应在无氧阈值心率以下。运动中有任何不适应当及时去医院就诊。
5、保持适当运动量。运动员的活动量很大,事实上现在不少关注健身的白领日常健身的运动量同样很大。一场球赛下来浑身湿透,酣畅淋漓。但切莫忽视健身的本质是为了强身健体
从健身角度而言,运动量不适宜过大。比如不提倡未经训练的普通市民参加马拉松全程跑,由于强度大、运动时间长,容易发生意外。中低强度的有氧健身跑就比较合适。另外,自身状态不好或极度疲劳时不适合做激烈运动。
6、老年人运动时最好有个伴。老年人锻炼与运动员及年轻人有所不同,因为不少老年人都有心血管危险因素。比如高血压病人,血压高时就不适宜运动,因为运动会导致血压进一步升高,发生意外。糖尿病患者,如果空腹运动,由于运动会增加血糖消耗,导致低血糖发生,甚至出现昏迷。
如无旁人在侧,极易施救不及。因此建议糖尿病患者不要空腹去锻炼,随身带着饼干、糖果等小点心。无论是否有原发病,老年人出门锻炼身体最好有个伴,万一发生意外也能及时发现、救治。
据统计,我国每年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人数约为54.4万。这个数字,远远高于自杀、交通事故和白血病引起的死亡人数,相当于每天近1500个人发生猝死,每分钟就有1人因心脏原因猝死,并且抢救成功率不足1%。
现代人生活节奏变快,压力山大,加上上班族工作繁忙,很多人将锻炼放在夜幕降临以后。如夜跑、打羽毛球、健身等,而夜间运动猝死的新闻也屡见不鲜。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防范猝死的发生呢?
夜晚如何安全运动
由于晚上的时间相对短暂,运动比较容易影响晚餐和睡眠。如果晚餐后一小时内开始运动,会让餐后本应更多地分布在消化道的血液流向肌肉,导致消化不良。如果运动得太晚,人体的中枢神经会因运动处于兴奋状态,不利于睡眠。
经过日间忙碌的工作,人体机能下降,夜晚再去运动也不利于体能恢复。另外,夜间光线不佳,夜跑会增加受伤风险。
如果一定要选择夜晚运动,时间不宜太晚。运动前1小时简单补充碳水化合物,遵循科学训练的原则,运动强度以中等强度为好,时间控制在30到60分钟,注意运动前的热身和运动后的拉伸。
夜跑着装应鲜艳一些,注意自身的安全,最好结伴进行运动锻炼,不要在偏僻的地方夜跑。
戒掉运动中的坏习惯
运动前不充分热身。如果不做热身运动,一上来就突然加大运动量,心脏就会受不了。充分的热身活动,是让心脏和各个器官有一个接受和准备的过程,无论你的身体平时有多么的健康,这个环节一定不能忽略。
运动后马上蹲坐休息。运动以后,特别是剧烈运动以后更应该做整理活动。否则,会因为马上停止运动而出现意外。因为,运动后若立即蹲坐下来休息
会阻碍下肢血液回流,影响血液循环,加深肌体疲劳,严重时产生重力休克或猝死。因此,每次运动结束后应调整呼吸节奏,步行甩臂,促使四肢血液回流入心脏,加快体能恢复、消除机体疲劳。还要避免运动后立即进行冷、热水浴,饱食后运动。
带病运动。伤后、病后、身体不佳、过度劳累、睡眠不足、感冒发烧者参加运动时容易发生运动性猝死。如果最近身体很疲劳,最好减少剧烈运动
一旦感觉胸闷、缺氧、头晕、背部放射性疼痛,应马上停止运动并到医院进行检查。如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脑血管畸形、肥厚型心肌病等属于运动禁忌范畴。患有感冒、急性扁桃体炎、麻疹患者愈后最好避免过早参加剧烈运动。
过分激动。运动性猝死与心理应激有关,情绪激动会增加心室颤动的发生率和激发冠状动脉痉挛。激动、焦虑、愤怒等情感体验掩盖了超负荷下的身体疲劳
从而使已疲劳的机体没有疲劳感,以致在不知不觉中出现超量运动、过分紧张、激动,超出身体承受限度而引发猝死。运动时,最好抱着娱乐的态度,不和人比赛、竞争,逞一时之强。情绪波动后也不宜做高强度体育锻炼。
预防运动猝死的措施
定期体检,及时了解自身状况。运动性猝死发作突然、病程急、病情严重,很难救治,因此定期体检、识别高危人群就是预防的关键。
包括家族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以及猝死的病史;本人既往心脏病史,如胸痛、胸闷和昏厥以及有无病毒性感冒后心律失常等问题。心电图、超声心动图作为无创的诊断手段,可识别运动性猝死的高危风险,排除器质性心脏病。
科学生活,合理健身。科学的生活方式可大大减少猝死的几率:按生物钟作息;强化三餐营养的均衡;学会主动休息,防止疲劳积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吸烟、不喝酒、不吃高脂和高盐类食品;进行健身运动时,要遵循循序渐进、全面性的原则;量力而行,避免过度运动和过度训练。
运动时控制好靶心率。靶心率又叫“运动中适宜心率”,也就是在运动中用来衡量运动强度的一个标准。当人们在靶心率范围内进行运动时,既能收到最佳的锻炼效果,同时也能保证锻炼的安全性。非运动员运动时的靶心率应控制在最高心率=(170-年龄)×85%为最佳。可以利用电子手环监测心率。
同时还应密切观察运动时的各种体征,如果运动中发生胸痛、呼吸困难、心慌、头晕和极度疲劳等不适症状,应停止运动。
运动是良医,但只有科学的运动锻炼,才能减少运动性猝死的发生,更多地从运动中获益。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