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急从权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4-06-28 10:44:05
事急从权是什么意思

事急从权是什么意思

事急从权是什么意思,“事缓从恒,事急从权”。我们可以看到,“圣人”并不墨守成规,恰恰相反,他们通权达变,尽显智者风范。一起来了解事急从权是什么意思

  事急从权是什么意思1

事急从权是指事情紧急的时候要看情况有所变通,不可死守教条。权宜之计出 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王允传》:“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权”,利害关系。所谓从权就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事情没有办法处理得面面俱到,从各个方面考虑,力争把将事情尽量做到利大弊小。

“嫂溺援之以手”谓之“从权”,没有必须“从”的“权”,也没有绝对不用“从”的“权”,权大权小须衡量,是谓“权衡”

过犹不及,是说在处理问题,要考虑和把握好度的问题,可以透彻但是不能太彻底或者绝对,否则就会起反作用;事缓则圆,是说碰上紧急事件的时候,首先不能慌乱,要考虑好全局,找到好的切入点再放手施为,这样才能够圆满解决。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先进》

原文:子曰:过犹不及。事缓从恒,事急从权;事缓则圆,事急则乱。

译文:孔子说: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

事缓从恒,事急从权;事缓则圆,事急则乱后续: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

中庸是一种折中调和的思想。调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

《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他的同学子张和子夏哪个更贤明一些。孔子说子张常常超过周礼的要求,子夏则常常达不到周礼的要求。子贡又问,子张能超过是不是好一些,孔子回答说超过和达不到的效果是一样的。

  事急从权是什么意思2

孔子“事急从权”的故事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以其思想、智慧、人格、精神影响中国两千余年。

公元前489年,楚昭王礼聘孔子,孔子前往。当时吴、楚交战。孔子一行自陈国南入楚地,通过这片“军事活动”区域时,受困于陈蔡之间。《阙里述闻》载:“于是孔子无上下之交,厄于陈、蔡之间,不能进,不能退,绝粮于陈桑落之野。”

孔子被围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整整10天没有饭吃。有时连野菜粥也吃不上,孔子和学生们都饿极了。子路不知从哪里弄来了一只煮熟的小猪,孔子不问来路,拿起来就吃;子路又拿了别人的衣服换了酒,孔子也不问酒的来路,端起来就喝。

可是,等到鲁哀公迎接他时,孔子却摆出了正人君子的风度,席子摆得不正不坐,肉品割得不正不吃。

后来子路便把心中的疑惑问了出来:“先生,您为什么现在与在陈、蔡受困时表现不一样了呀?”孔子冲子路招招手,道:“子路呀,来!我来告诉你。"


  

坐下后,孔子语重心长地说:子路啊,你跟了我也不是一天了,你应当知道“事缓从恒,事急从权”的.道理呀!权,然后知轻重。事情不紧急的时候,我们可以按照原有的法制行事;但遇到紧急的情况,我们也不可死守教条,必须有所变通才成!当时我和你是急于求生,现在我和你是为了求义;以前我那样做只是为了生存下去,今天我这样做才正是为了讲义呀!

孟子有关“事急从权”的一场辩论

《论语·先进》中记述了孔子“事缓从恒,事急从权”这一观点。孟子也非常支持、赞赏孔子这一观点,这从他和齐国著名辩士淳于髡的对话中就可以真切感受到。

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嫂溺,援之以手》出自《孟子》的《离娄章句上》: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 乎?”

翻译过来就是:

淳于髡问:“男女之间不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的规定吗?”

孟子说:“是的。”

淳于髡又问:“那么,假如嫂嫂掉在水里,小叔子可以用手去拉她吗?”

孟子说:“嫂嫂掉在水里而不去救,这是豺狼的行为!男女之间不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的规定;嫂嫂掉在水里,小叔子用手去拉她,这是通权达变。”

淳于髡说:“现在国家和民众都濒临危境,先生不去救援,这又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国家和民众都濒临危境,那需要用‘道’去救援;嫂嫂掉在水里,用手去拉就可以了——您难道要我用手去救援天下吗?”

“男女授受不亲”是中国古代礼制中的一条。有鉴于此,当“嫂溺”的时候是否“援之以手”就成了一个令人尴尬的问题。亚圣毕竟是圣人级的高手,略施机锋转语, 以“权”释“礼”,机智又不失幽默、出人意表地回答了对手的诘难, 着实令人叹服。

礼是古代治国的纲纪,其中“男女授受不亲”是极重要的一条规定,人人必须遵守。然而当嫂子掉入水中有生命危险时,孟子主张“援之以手”,小叔应当伸手援救嫂子。对此,孟子解释说:男女授受不亲,是礼;嫂溺援之以手,是权。

在这里,孟子明确提出了权变的思想。权变,就是变通。礼的规定,只是针对一般情况而言,而世事繁杂,总有许多预料不到的情况发生,因而必须得有变通。没有变通,固守教条,往往事情行不通。在“男女授受不亲”这样的重大原则问题上,在特殊情况下也是可以变通的,体现出了传统思想现实和灵活的一面。

写在后面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能维持社会有条不紊,人民安居乐业。但按规矩也不能一味照搬,固守教条、不近人情往往会闹出笑话,甚至会铸成大错。

“事缓从恒,事急从权”。我们可以看到,“圣人”并不墨守成规,恰恰相反,他们通权达变,尽显智者风范。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这两位“圣人”都非常重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

在我们印象中,圣人都是些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人”。他们为“万世师表”,面显高冷,不苟言笑,说话做事往往与众不同,充满着说教意味。但从以上事例我们不难看出,圣人并不倡导拘泥于成教,而是强调应根据实际情况圆活变通。圣人也是人,圣人也有可爱与温情的一面。不是吗?

  事急从权是什么意思3

基层干部和群众的交集最多,很多涉及农村的政策都是由基层干部落实的,在落实工作的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情况,或者和政策本身的规定出现稍许偏差,或者实际情况并不适应政策,但是,从情理上来说又该享受政策,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和群众产生矛盾,那么,为什么基层干部不采取事急从权的方式来处理这类事情呢?

首先,基层干部作为政策的执行者,本身就要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不但有群众监督,还有纪律检查部门的监督。政府在落实惠农政策的过程中,基层干部作为政策的执行者,从执行政策开始到结束都要接受各方面的监督,确保政策执行到位只是最基本的要求,甚至在执行政策过程中,稍有行为不适或者不合规,就会受到群众的举报,从而成为乡镇纪委的重点查处对象,运气不好的时候还会受到纪律处分,因此,在基层干部开展工作的`时候,只要涉及具体政策执行,都会显得很机械。

同时,基层干部也没有对于事急从权的定义和解释权。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很多具体的工作,在基层干部看来或许很急,这是因为基层干部在现场,然而,对于上级部门来说,是不是符合“事急从权”就很难说,甚至,在大部分时候,基层干部所谓的“事急从权”,在上级机关看来,就是突破工作纪律和规则的借口,甚至是乡镇的纪委,在有权力的情况下,也不愿意给基层干部的一些行为做出“事急从权”的鉴定,毕竟,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要求,乡镇纪委做出的某些鉴定自己也要承担相应的风险。

其次,采取“事急从权”以后,方便群众固然好,但是,后果只能自己承担。在开展工作当中,做好服务群众的工作固然有成就感,但是,这些都必须建立在自己“平安无事”的基础上,特别是涉及政策执行的时候,宁愿采取保守的态度,都不要有“事急从权”的心态,因为,这样只能害人害己,一旦“事急从权”被上级机关或者乡镇纪委界定为不合格,轻者自己掏钱补救,重者不但基层干部要接受乡镇纪委的约谈,群众已经享受的政策也要进行“追回”,所以,事急从权很多时候也很难达到效果。

最后,对于基层干部工作来说,最好的方式还是严格执行政策,符合就是符合,如果和要求有些许偏差,那么,就可以归入不符合的范围,如果想要更好的服务群众,可以将这些具体的情况汇报上级机关,由其做出决断,这样虽然会迟一些,但是,对于群众来说仍然是好的,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多一些“机械”,少一些“事急从权”,不但是保护自己,也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群众。

《事急从权是什么意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